从前我相信房子汽车,现在我相信爱
29岁那年,我在机关里工作,工作强度和压力不大,偶尔出差,我对当时的工作状态很满意。
真正焦虑的事,可能就是孤独。那时我一个人住在望京,漫长的假期或者周末,没人约,自己吃着泡面看着无聊的剧,剧中在讽刺30岁还没有把自己嫁出去的女人,想到会不会有一天自己也变成这样。身边即使一无是处的普通已婚妇女,也会对你指指点点。因为她们拥有婚姻和孩子。
其实当时身边追求者挺多的。可能因为稍微会打扮一些,个子也高(一米七二),周末无聊了或晚上肚子饿了,发个状态,男生们会回复或给我打电话。我看心情挑一个去约会。
那之前,我每次恋爱的结果通常是以比较难看的姿态告终。对方回忆起来,都是不满。比如,前任们都觉得我气场强,强势。有一任男友抽烟凶,我劝过他,他说我管得多。
还有人说,带你出去你永远是焦点,我一点存在感都没有;你讲话总是让人无法反驳,太直接了。我讲话犀利,但也会权衡,只是很少自欺欺人,有时会戳到对方的痛处。
一开始会真的很难过,觉得是自己伤害到了对方。后来才意识到,他们并没有平等地看待另一半。或许他们只是想找一个听话、适合相夫教子的女性,有没有共同语言,能不能精神交流不重要。
不过,在感情上,我也并非完全纯粹。
我父母是因为纯粹的爱情在一起,年轻时,我妈看到了我爸的照片,特别喜欢,每天都去单位等我爸下班,就为了打个招呼。即使放到现在,我依然觉得,那是爱情,非常美好的爱情。
婚后,曾经被我外公外婆说过的弊端显现出来,我爸妈开始了十几年的争吵和冷战。2008年,我劝他们离了婚。
所以,长辈会劝,一个人你多喜欢都没用的。要看对方的经济基础,看对方对你好不好。
或许是因此,我对进入婚姻也比较谨慎,有时会考虑对方的赚钱能力,家庭背景,而忽略对方这个人。就好像,男朋友和未来的丈夫,只是一个符号而已,谁都可以被代入。但这种想法是极其愚昧的,因为忽略了交往和婚姻的本质——最终你需要和这个人的缺点生活。我的感情生活一直不甚顺利。
30岁的前一个夜晚,我看了一个纪录片,《The September Issue》,九月刊,拍的是《穿Prada的女魔头》原型安娜·温图。我对女魔头安娜有了深层次的认识。电影中,一个很牛逼的摄影师为封面拍摄几组主题,定好服装后,但是拍摄时,摄影师因为个人喜好,只拍了他看上的服装,很多场地和裙子没有拍,导致缺失了很多照片。安娜最终决定撤掉大篇幅该摄影师的作品,临时换上了另一组更好的照片,并终止了和他的合作。
她的决定是武断的,专横的,甚至未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但在那个当下,这种决断是必须的。
这样的魄力对我影响至深。那时,我会因为一个男人的供养资源比较好,而陷入要不要选这个人的纠结里。30岁之后,这种想法就慢慢没有了。
后来,我遇上了现在的丈夫,是一个小我几岁的普通的北京男孩,他的工作一人吃饱全家不饿,攒不下钱,虽然家里车房都有,但他并不把这当做择偶的优势。
我们在一起的时候,他非常尊重我和我的工作,鼓励我应该去看看外面的人和事。我从当时的机关辞了职,去了互联网公司,赚得越来越多,他并没有因为赚得比我少而自卑。
他待业的时候,愿意给我当司机、拎包,觉得能帮助自己另一半,是一件事了不起的事。
后来,我得抑郁症后,他辞掉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,就为了照顾我。再后来,互联网裁员大潮来了,他没找到工作,现在干起专车司机,也没有怨言。
我勇敢地选择了这个人,而不是他背着的那些条件和标签。很幸运地,我没有选错。
结婚后,组建了自己的家庭,有了可以信赖依赖的另一半,关于归属感的焦虑没有了,但另一种更焦虑也会存在。
我更加在乎身体健康。30岁之后,即使泡健身房跑步游泳,身体也是在走下坡路。去年,我手腕腱鞘炎,去医院做手术。医生说,你们现在的年轻人,工作起来不要命,发了工资就去报复性地shopping。等你真的生病了会发现,你赚得那些钱根本不够治病吃药。我醍醐灌顶。一旦生病,去了医院,你失去的不止健康,还有尊严。
工作上,我更依赖一份稳定的工作给我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。但互联网上铺天盖地地告诉你,互联网公司不欢迎中年人,你的同龄人在超越你,很容易陷入情绪黑洞……辞职后再求职,招聘市场对我这样的人,又很不友好。大部分公司会考虑性价比,想要既能独当一面的成手,又听话好用。如果难两全,他们通常会选择后者。
度过最焦虑的29至32岁这几年。35岁之后,我又变得坦然了。那之后才明白,世界并不会因为你年满三十而宣告终结,真正的残酷才刚刚开始。你起码要向自己证明点什么,实力,魅力,财力或者智力。